代码

地下室施工中常常碰到梁底钢筋多排较密情况,且在梁柱节点处,有双向梁底钢筋交错锚入柱内,偶尔还有三向梁交集,梁柱节点处钢筋密集交错,无法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,从而梁柱节点处变成一个质量隐患节点。一旦浇筑不密实,此处混凝土就会压坏破裂,梁底部钢筋不伸入支座,能较好的保证混凝土浇筑的密实性,对施工质量也是有利的。从这方面看来,梁下部钢筋不伸入支座,也是两全其美的一个优化点。
部分设计单位在画图时,保留第二,三排钢筋最边上两根钢筋伸入支座,中间的钢筋不伸入支座,存在对图集的理解解读一个歧义的地方。图集中示意不伸入支座的钢筋不包括角部钢筋,这角部钢筋应为最底下一排的角部钢筋,而并非每排的两侧钢筋都是角部钢筋,所以图集的本意是在满足计算要求的前提下,第一排除角筋外,能不伸入支座的也是可以不伸入支座的。下面引用了一些专家的观点:
“平法”创始人陈青来老师:钢筋的截断点是一个“参照点”。1:该点距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钢筋的截面加上锚固长度;2:该点距抵抗弯矩图上钢筋的截面适宜的长度。两个距离取较长者。3当梁的正弯矩配筋较多时,底部为两三排钢筋时,全部锚入支座没有必要。
《平法看图与钢筋做法解析》作者唐才均老师:不伸入支座的梁底部钢筋——因为不考虑抗震设防的框架梁,其配筋在“适筋”区间,数量不多不少,正好满足进入支座的情形;考虑抗震呢,尤其是8度及8 度以上的高烈度设防,底部配筋就过于密集,因此,抵抗跨中下翼缘受拉的弯矩之底部二排及二排以上纵向钢筋,就没必要全部进入支座。
根据图集16G101-1第30页中第4.5.1条中规定:1.当梁(不包括框支梁)下部纵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时,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0.1Ln1(本跨的净跨)。钢筋布置见如下图集16G101-1第90页截图。
根据上述专家的观点,以及平法图集的做法,梁下部钢筋多排时,其二排、三排钢筋按照图集是可以不进入支座的。但是设计单位为图省事,一般都是全部按锚入支座设计,本可以于支座外截断的也要进支座计算锚固。而且支座处各方向梁相交,配筋全部锚入支座,各方向钢筋相互叠加,特别是承受大荷载的地下室顶板,钢筋密集交错,施工困难,混凝土浇筑也较难保证混凝土的密实质量。既破了甲方爸爸的财,也不能保证施工单位的质量,真是赔了夫人还折兵。
另外还有些设计院通过构件试验,采用新的做法,在工程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。如上海市建筑设计院通过东南大学试验结果,提出梁底筋不伸入支座,在支座处另外加短钢筋,与梁底筋在梁柱节点外搭接,既成本优化,又保证了节点施工质量。
现在建筑行业形势严峻,甲方的利润越来越低。对设计工作也是精益求精,在满足安全性和质量,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,这需要我们做优化设计对规范理解透彻,尽量能为甲方节省造价,创造价值。如梁下部钢筋不伸入支座的这个容易被忽略的设计点,从材料成本来说,可节省造价约2元每平米,如一个5万方的地下室,可节省总造价约10万元。从施工质量方面说,也可保证梁柱节点部位的混凝土浇筑质量。



